[0图] 曾国藩『六戒』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7-01-01
描述:曾国藩『六戒』
[0图] 海峡两岸合拍电影的概况与发展前景探索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7-01-01
来源: 世界家苑
描述:海峡两岸合拍电影的概况与发展前景探索
[0图]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现状调查报告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5-01-01
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现状调查报告
[0图] 隋唐时期侠儒佛道的此消彼长及其对隋唐审美风尚的影响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7-01-01 关键词:   审美风尚      隋唐   
描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外环境都最为宽松的时期,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有侠、儒、佛、道四种,其间互有消长,对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任侠精神的盛行,造成了盛唐时期以意气功业、侠肝义胆和放荡不羁为美;儒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唐以前对"风骨"的普遍提倡和运用,唐人诗歌理论上的"兴寄"说、散文理论上的"明道"说、五彩缤纷的人工美以及新乐府运动,都体现着儒家的务实精神;道家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追求真态真情之美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风尚;中唐时期以幽寒瘦硬为美,以疏朗淡雅为美,这与道家思潮的影响以及禅宗的崛起不无关系;禅宗思想的影响所及,则体现在晚唐时期的以意境韵味为美和以含蓄蕴藉为美。像以禅喻诗,追求禅境禅趣,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分明显现着禅学的痕迹。
[0图] 明清佛教学者的儒佛之辨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8-01-01 关键词: 儒佛之辨  儒佛俱显  心性修行论 
描述:明清时期,一些佛教学者逐渐意识到只有把握住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而区别于儒道发展的特殊学术价值,才能在理论层面对宋明儒家的排佛论展开有力又有效的回应。这既是作为佛教徒的护教情怀使然,更是明清三教关系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因此,尽管明清时期三教会通成为时代主流,但是不论是儒家还是佛教的有识之士都清楚地认识到,儒佛分际仍是不能模糊的。明清佛教学者对历史上的三教同源说和阳儒阴释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拒斥,他们主动参与儒佛之辨,表达儒佛俱显的现实愿望。
[0图] 黄道周对儒家“君子儒”人格的建构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8-01-01 关键词: 君子儒  黄道周  《儒行集传》 
描述:明代后期,由于受到社会颓靡风气的影响与王学末流的冲击,儒家"君子儒"的人格范型呈坍塌之势。为挽救士风,重振儒学,黄道周作《儒行集传》,诠释和弘扬《礼记·儒行》篇中蕴含的力行以求仁的儒学真精神。从以仁为实、重道绌势、修身立道三个方面,黄道周系统阐述了儒者德行的思想内涵与实践标准,重新确立了"君子儒"的人格范型与现实路径。与此同时,黄道周无论居家讲学还是出仕为官,处处皆以"君子儒"人格范型自律,身体力行,躬亲践履,推动了晚明"君子儒"人格范型的重建。
[0图] 《红楼梦》非儒思想易理关系分析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8-01-01
来源: 北方论丛
关键词: 《易经》  非儒  《红楼梦》 
描述:《红楼梦》“言情”主旨、“崇女贬男”观点,以及自然随性生活态度,与儒家“重礼抑情”倾向、“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刚健有为精神品质相反对立。基于《易经》哲学思想具体化解读视角的小说非儒思想研究,揭示小说非儒思想与《易经》哲学本质内涵之间的关系,明确其与原始儒家思想切合与后世儒家观念对立的原因,助益当代客观评价小说非儒思想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0图] “古今之争”与原儒之道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7-01-01
来源: 原道
描述:一、儒学起源和君子之道联系密切关于“原儒”的考察,历代学者颇有尝试,如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有“原儒”一篇,考证儒在远古和术士为一类,不仅限于传经,而是以书、数为本。胡适先生延续此一思路,在《说儒》中以“儒”为殷遗民的职业,掌管礼乐
[0图] 回儒——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上)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8-01-01 关键词: 中国化  伊斯兰教  回儒 
描述: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至今1300多年的历史来看,伊斯兰教中国化道路曲折艰难,大致经历了唐、宋、元、明,特别明清之际的“以儒诠回”汉文译著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代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正道。
[0图] 晚明江南地区文化消费与儒匠的身份认同
作者: 暂无 出版日期:2018-01-01 关键词: 儒匠    文化消费  身份认同  晚明江南 
描述:晚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频繁,使得传统社会的"四民观"出现了新的转变。"物"的崛起,沟通了士人与工匠的密切往来,文化消费逐渐占据社会经济的主流,儒家士人因着治生的需要参与到手工造物活动,传统的士、匠分途发生了裂变。儒匠交混、弃儒业匠、好儒修文渐渐成为一时习气,甚至不少工匠凭借技艺入仕,世袭职位,由此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儒匠阶层,在晚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儒者业匠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工匠好儒修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儒仍是构成社会身份认同和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
< 1 2 ... 5312 5313 5314
Rss订阅